当前位置: 首页 > 汽车

把个人成才融入祖国发展,树立正确“幸福观”,让青春焕发绚烂光彩

对话广州中学名誉校长吴颖民:

引言

距离2022年中考已不足两个月,作为“双减”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个中考,中考政策变化、中考备考、志愿填报等问题牵动着无数考生和家长的心。“双减”下的中考会有什么新趋势?考生如何科学应考、报考?

新快报推出《阳光中考 共向未来》首席V访谈系列,邀请广州知名教育家和中学校长,聚焦中考、解读教育热点,为考生及家长指点迷津。

“双减”后的首年中考命题会变吗?难度必须降低,但填报志愿或有点难;体育分值加重怎么办?别怕,找到提分空间是关键!备考怎么做?这样更科学……

新快报2022年“中考”首席V访谈,记者专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、广州中学名誉校长、教育家吴颖民,一起来听听这位备受学生喜爱的人气校长对于2022中考命题难度、体育改革、备考报考等热点话题的新见解。

■策划:刘浩

■统筹:新快报记者 王娟

■采写: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实习生 李振昭

谈中考

命题难度必将下降 志愿填报或遇难题

新快报:2022年中考是“双减”政策实施后的第一次中考,教育部在《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》中提到了各省中考命题的要求,其中有禁止出现高中知识点和校外培训等内容。就此很多人预测,今年中考命题难度或有所下降。对此,您怎么看?

吴颖民:总的来说,中考命题必须要降低难度。因为一旦命题太难,则与“双减”政策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初衷背道而驰,对“双减”政策的落地也非常不利。但对于“难度”这个词,我觉得需要有正确的认识。

难度,很多人的理解可能是偏题、怪题、超纲题。实际上,难度也可以理解为超越低阶思维层次的灵活运用。现在考试命题,从考察核心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看,需要增加检测高阶思维能力的题目,检测的知识没有超出课程标准,但对于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,可能会觉得很难。这是今年乃至未来的中考命题必须要进一步优化的方向。我们常说考试是指挥棒,考试命题也是一根指挥棒。

新快报:您认为具体会有哪些变化?

吴颖民:我认为有两点需要关注:一是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。比如政治、历史、语文、英语等文科科目,完全可以跟社会生活联系起来。在这类题目面前,首先是有价值判断,而后才是知识应用与表达方式。

二是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。跨学科命题不等于加大难度,只是改变了命题的方式。比如在一块木材中,密度、硬度是物理问题,成分是化学问题,形状有数学问题,生长环境又有地理和生物学问题。加强学科之间的知识的融合运用,这或许是趋势。

新快报:命题难度下降会带来哪些影响?对哪一类考生影响最大?

吴颖民:命题难度下降,意味着学生的分数会相对比较集中,而分数集中,可能会缩小学校之间的录取线差距和分数区间。过去三分一档的情况,现在可能变成一分一档,从这个层面上看,可能会给学生的报考带来难度和不确定性。也就是说,中考命题难度下降或许会加大填报志愿的难度。

当然了,如果考生习惯了死记硬背而不关注社会问题,也不去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,面对更综合、更灵活的题目,肯定是更吃力的。

体育分值占比提升不用怕 找到提分空间是关键

新快报:今年也是广东体育改革的第二年,省教育厅今年3月发布的《广东省深化新时代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方案(征求意见稿)》也提出推进体育中考改革,体育中考成绩未来将占中考录取总分12%的权重。对于体育中考的进一步改革,您有什么看法?您认为学校和学生该如何应对?

吴颖民:对于提高体育在中考总分的占比这一做法,我完全赞成。借考试指挥棒提高大家对体育的重视程度,扭转过去只重视学习而不重视身心发展的倾向,这是一种手段。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,让学生和家长深刻认识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长身体的时候,加强体育锻炼,不仅能拿体育高分、满分,也有益身心发展,有利全面发展,一举两得。同时,占体育总分一定比例的综合素质评价,也鼓励学生注重平时的锻炼表现,保持良好的出勤、端正上课的态度,并积极培养对各类运动的爱好。

当然,提高考试总分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办法,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提分空间。每个学生的提分空间未必一样。比如有些难度不太大的学科,考生因为不愿意做必要的重复训练,说“我就是不喜欢这门科目”,但“你不喜欢它,分数就不喜欢你”,关键还是要改变学习态度,看看自己每个学科离“天花板”有多远,提升空间在哪里,不是一定要“吊死”在体育分数上。

备考靠“刷题”?勤于思考更重要

新快报:2022年中考在即,对于学生的备考,您有什么样的“提醒”?

吴颖民:首先是遵循学科学习的规律,不要把太多时间放在刷题上,而是勤于思考,每做一道题都要有思考。比如题目检测的是什么知识点、出题的角度、同一道题可以从哪几个方向去思考、是否只有一个答案等等。减轻负担,本质是要让学生学得“活”,不把脑袋学僵化了。如果因为压力大就疲于奔命,拼命刷题,把脑袋填得满满的,脑袋就不灵光了。这就好比电脑负载太大了,内存空间不足是转不动的。所以学习一定要左右脑并用,张弛有度,注重思考,不要让死记硬背、题海战术搞得自己不堪重负。

其次是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,要保持健康生活规律,注重营养,经常锻炼,劳逸结合,没有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,走进考场也难以发挥应有水平。

志愿填报要“知己知彼” 要和实力相匹配

新快报:在志愿填报方面,您会给出什么建议?

吴颖民:我觉得志愿填报的关键是学生首先要确定选择心仪学校的标准。自己喜欢哪种教育氛围、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,心里要有数。比如,有些学校管理严格,学生没有多少自主权和自由度;有些相对宽松,给学生一定选择权和自由度。有些学校只奔着高考去,与高考无关的、但对长远发展有益的则不重视;有些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。考生本人更喜欢哪一类型的学校,要想清楚。

第二要正确给自己定位,意向学校要和自己的实力相匹配,我希望大家能够客观地去看待自己,然后再进行选择。

现在学校争夺优质生源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,我认为从教育生态看,这不是很健康的一件事。学校可以向学生介绍本校高中的优势,让孩子们自主选择。所谓“以人为本”,学校应该更尊重学生的选择,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为学生着想,而不是只为学校着想。

另外,“冲一冲、稳一稳、保一保”这些常有的报考策略仍然有用,志愿要有档次分层,不能全都是“顶级”,没有保底的学校,因为谁都不能保证考试不会失手、没有意外。

面对“普教or职教” 要有正确的“幸福观”

新快报:中考越临近,很多家长和学生也越紧张,尤其是面对“接受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”的问题。您建议怎样看待这个问题?

吴颖民:个人的成长成才如果不跟国家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,那么个人最后也难以找到幸福。从国家对人才需要的角度上看,从事学术研究和管理工作、或者说纯粹脑力劳动的毕竟是少数,大量需求的还是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。职业教育也不能理解为培养体力劳动者的教育,毕业之后就是从事体力劳动的。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科技的发展,当前从职业学校走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层出不穷,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储备,也有良好的操作技能,而且就业和发展空间也相当不错。实际上,轻视职业教育,还是传统观念在作怪,而不是技能型人才没有发展空间、找不到施展才华的舞台。

这实际上也是怎么看待“幸福”的问题。很多家长一味希望孩子接受普通教育,毕业后拥有一份环境优越、收入优渥、舒适写意的工作,认为这就是幸福。但实际上最后多数会失望。个人发展不与国家发展、社会需要结合起来,总会碰得头破血流。所以,我认为大家还是要对国家的人才需要有正确的认识,学生也好,家长也好,应该有正确的幸福观,了解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。其实,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适合自己的、能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工作就是好工作。而且,每一份工作都可以创造价值、拥有尊严,只要努力,都能得到幸福。

谈热点

职业教育

职业教育的前景将越来越好

国家历来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,近年来更是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政策供给,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。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,更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: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重要。在吴颖民看来,职业教育的机会多、考试体系成熟,目前就业充分、待遇也在不断提高,可预见未来的前景将越来越好。

吴颖民认为,国家之所以坚定不移地发展职业教育,就是因为职业技术人才是人才需求的主体和最大的部分,相比普通教育,职业教育的体量应该更大。“在今天乃至未来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,要保持我国制造业大国的优势,我们需要有更加完善的、独立自主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,这非常重要。”

全国职教大会后,职业本科教育成为职教战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,目前全国“专升本”的比例也已达20%,职业教育未来还会有一些新的变化。吴颖民分析说, “专升本”的机会接下来将越来越多,提升的渠道也将拓宽。比如高职院校的“五年一贯制”学生,毕业后可以选择“专升本”,毕业时能拿到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“双证”。另外,在普通教育里还有相当部分的专业要划到职业教育,这种类型的划分也是为了适应新的发展,同时成为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契机。

民办学校转型

增加了优质教育资源,扩大了择校范围

近年来,“民校转公”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。在广州,“公参民”学校大多为关注度高的优质民校。2021年,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通知,要求公办学校单独举办的民办学校应转为公办学校;同时不再审批新的“公参民”学校,公办学校也不得以多种方式变相举办民办义务教育。此举引发了家长的关注,也成为影响无数家长择校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
吴颖民认为,“民校转公”总体来说增加了优质教育资源,对广州的中学教育会有积极影响。“原来有一批公办名校,现在又有一批民校转公,让选择公办学校的考生有了更多的机会。”吴颖民指出,不同于过去的“公参民”,现在进一步划清了界限,杜绝“不公不民”,或者“貌似公实际是民”。“于今天的教育现状来说,‘公参民’容易引起不公平竞争,需要最大限度削弱其消极影响。然而在早前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下,优质公办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,参与扶持民办学校、帮助它们迅速成长为优质教育资源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可取的。所以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去看问题,现在改过来不等于过去做错了。”对于这类学校的选择,吴颖民则表示:还是要看学校实际的能力,而不只是单纯看名气。

教育“十四五”

教育的改革创新需要社会有更多包容性

教育部推动“十四五”期间教育发展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。吴颖民在担任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(以下简称‘华附’)校长期间,曾将华附的办学宗旨提炼为“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”。他解释称,这里边有三个关键词。“第一是完整。德智体美劳要有全面的发展,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全面育人、全程育人、全方位育人。另外,它也是系统性的,一以贯之的,而不是摇摆不定的、支离破碎的。第二是现代教育。现代教育就必须要有现代思想,跟上时代的需要,与时俱进地发展。第三是高素质。高素质不一定是高分数线、高升学率,高素质包括了德智体美劳,有理想信念,有知识能力,有健康心理,有求知欲望等。立德树人,就是以德为先,全面育人。”

吴颖民认为,为党育人为国育才,每个学校都要有使命感,“不仅要让学生变得更好,而且要担当起国家的责任,培养更多国家需要的人才。”

教育“十四五”规划的基本思路还包括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。对于教育创新,吴颖民也深有感悟。在他看来,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创新是第一动力,大众必须用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新的尝试。“创新需要有一个鼓励尝试、允许实验、包容失败的环境,失败了重新再来,总会成功的。”

校长金句

“个人的成长成才如果不跟国家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,那么个人最后也难以找到幸福。

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为学生着想,而不是只为学校着想。

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适合自己的、能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工作就是好工作。

‘减轻负担’本质是要让学生学得活,不把脑袋学僵化。”

访谈手记·校长印象

吴颖民校长在基础教育领域工作了40多年,被誉为教育界的“大先生”,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获得了社会和业界的赞许。对很多记者来说,吴校长也是一个睿智且和善的“老先生”,他对时事保持持续的关注,并有一番独到的见解。每次采访,无论面对什么话题,他都能侃侃而谈,让采访者“满载而归”。

去年,吴校长出了第一部自传体的个人专著《行思悟道 立己达人——我的教育人生》,得到了众多教育界大咖的点赞,反响热烈。“在教育变革大潮中坚持守正革新,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坚持超前思维,在功利社会和世俗压力下坚持理想追求,在漫漫如铁的传统中保持活力,在现实困局中创造发展空间,不断超越自我”,这是业内对吴校长的评价。采访当天再谈到这本书,校长却笑言,这只是自己对于做教育的一些总结以及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些感悟,“说不上是鸡汤,只是有一点营养。”谈笑间,是一贯温和的话语,一样温暖的笑容,身边众人无不被这位“老先生”的谦和及智慧所感染。

中考体育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湖北之窗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转发到:
拓展阅读
  • 在刚刚闭幕的成都车展上,全新配色smart精灵#1 BRABUS性能版正式上市,官方零售价为人民币28.49万元,限量发售1999台,再次让smart玩出圈。如今以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形象呈现在公众面前的smart,不仅保留着年轻个性的品牌DN[全文]
    2023-09-06 02:00
  • 版权声明: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 网易汽车3月31日报道 价格战的“硝烟”,叠加新能源车加速扩张等多重复杂因素,让中国车市“卷上加卷”。近日,上汽名爵迎来首款黑标车型MG7(参数丨图片)的上市。作为旗舰轿跑车[全文]
    2023-04-01 02:06
  • 近日,有机构估计,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大约在1000GWh到1200GWh。而目前包括电池厂、整车厂与其他跨界企业对外公布的产能规划已达4800GWh,是预计需要产能的4倍多。不少人表达了对动力电池规划产能过多的[全文]
    2022-12-15 03:00
  •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前10个月,我国汽车企业出口245.6万辆,同比增长54.1%。“这个数字已经超越德国,仅次于日本,位居全球第二。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预计,今年我国汽车出口总数有望突破300万辆。自主品牌加快[全文]
    2022-11-18 03:00
  • 版权声明: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网易汽车9月18日报道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重塑汽车产业格局,每一家车企都身处于新旧赛道转换的关键节点。当前,中国车企在新能源、智能网联方面已初步形成了引领全球的竞争优势,但全球汽车竞争态势愈演[全文]
    2022-09-18 12:02
  • 7月12日,比亚迪连提两个“热搜”,先是被传出遭巴菲特减持,而后被爆出正在研发磷酸锰铁锂电池。两消息影响了比亚迪股份(01211.HK)连续两个交易日的股价,当日大跌11.93%,第二天股价虽趋稳但仍以微跌0.74%收盘。截至目前,比亚迪股[全文]
    2022-07-14 12:00
阿里云服务器
腾讯云秒杀
Copyright 2003-2024 by 湖北之窗 hb.jsxwn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